“我们用的 henssge模型已经考虑了肢体损伤的因素,”笔尖在“体重系数”和“环境温度修正值”上划了圈,“死者体重 70公斤,环境温度 10c,直肠温度 22c,代入公式得出的死亡时间是 7.3小时,标准差±1.2小时。”他抬头看向小林,“即使考虑左小腿的旧伤,最多让尸温下降速度偏差 5%,换算成时间也就 20分钟左右,在合理误差范围内。”
小林指着 x光片上的骨髓腔:“可是这里的骨髓密度比正常偏高,会不会影响代谢率?”张凯调出死者的血常规报告,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都在正常范围:“骨髓造血功能早就恢复了,你看这骨髓象,粒细胞与红细胞比例是 3:1,完全正常。”他切开小腿的肌肉组织,肌纤维的色泽和弹性与健侧一致,“肌肉组织的糖原含量测定是 1.2mmol/kg,和其他部位相差不到 0.1,说明能量代谢没有受到影响,尸僵形成速度也不会有明显差异。”
“更关键的是尸斑,”张凯翻转尸体,背部的尸斑呈暗紫红色,指压不完全褪色,“已经进入扩散期,但还没到固定阶段,这种状态在死后 6-8小时出现,与尸温推断的时间完全吻合。”他用标尺测量尸斑的范围,“从背部蔓延到臀部和四肢后侧,面积约占体表面积的 25%,这种扩散速度不受局部血液循环影响,是全身血液沉降的结果。”
小林突然想起什么:“那角膜混浊程度呢?旧伤会不会影响房水循环?”张凯用检眼镜检查角膜,“角膜的混浊是从周边向中央发展,现在中央区还有 1mm的透明区,符合死后 7小时左右的特征。”他对比另一侧眼睛,“两侧的混浊程度基本一致,说明房水循环没有异常,毕竟这处骨折在小腿,离眼部太远了。”
技术人员送来的组织病理学报告显示,左小腿肌肉的毛细血管密度与右侧相比,差异小于 8%。“这种微小的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