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代的一粒尘埃,落在普通人的身上,就是一座大山。
同样的,某些超越时代的想法,出现在这个年代,也会引发巨大的风暴与反应来。
作为亲眼见识过改革开放、外资引进、国产家电爆发、互联网百舸争流、移动互联网横扫天下等等阶段。
对于国人层出不穷的那些营销奇招怪招,林火旺可以说是叹为观止,并且都默默记在了心里。
现在回到了七八十年代,哪怕是如今可以说在全世界都排得上号的发达港岛,这些招数随便拿出来一个,都绝对算得上是降维打击的存在了。
如今不过是随便给严肃死板的左派报纸与电影公司,随便出了一点主意而已,林火旺可以说连一个大招还没有放呢!
但这些点子在廖公和梁威霖的眼中看来,已经无异于可以逆天改势的金点子了。
特别是对廖公来说,这可是大大的解了他初到港岛的困局了。
虽然廖公早年交友广泛,不少革命时期的挚友与其后代,在港岛的华人商团当中,都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作用。
但是,在舆论的战场上,我们的左派的报纸和电影公司,实在是被打压得太惨了。
哪怕这些人鼎力相助,依旧没有能够取得多好的效果。
毕竟,港岛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地区,报纸卖得好不好,是没办法靠单位摊派,完全是真实靠港岛市民们一份一份在报贩那买出来的。
这一点,金庸大师就非常有发言权了,他之所以能够成就为华人武侠世界的大师,也是被迫为了提升自己创办的《明报》的销量。
靠精彩的热门小说,来提升报纸的销量,这在五六十年代时候,是相当有效且普遍的手法。
类似于后世网络上连载的小说,靠着每天的更新,让抓耳挠腮的读者们,迫不及待地每天去买最新一期的报纸。
当